2025年4月23日,“古志秦风 典映千年”——邵力子捐赠方志展在天水市图书馆四楼邵力子捐书陈列室正式开展。
该展览是为庆祝第三十个“世界读书日”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80周年所设,展出抗战时期邵力子先生捐赠天水的陕西地方文献30部172册,展览至6月1日结束。展出方志涉及陕西西安、渭南、宝鸡、汉中、安康等地多县市,包含[雍正]高陵县志十卷、[乾隆]富平县志八卷、[乾隆]汉阴县志八卷等珍贵古籍文献,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邵力子(1882—1967),浙江绍兴人,原名闻泰,字仲辉。早年留学日本,加入同盟会。1920年在上海参加共产主义小组。曾任上海《民国日报》主笔和《觉悟》副刊主编,上海大学代理校长,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新南社。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,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。1926年奉中共中央指示,为便于在国民党内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而退出共产党。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、中国公学校长、甘肃、陕西省政府主席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、驻苏联大使、国民参政会秘书长。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,国民党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后留在北平(今北京),同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。建国后任全国人大一、二、三届和全国政协一、二、三、四届常务委员,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,1967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。
邵力子先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,一生经历了我国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,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,被誉为“和平老人”,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。他博学多才,酷爱读书,公余之暇收藏了大批珍贵图书。1937年夏,抗战形势日趋紧张之际,他所收藏的大批书籍如何免于战火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。此时,曾与邵力子先生一起“议政论文,颇相契合”的天水籍学者冯国瑞即请先生设法抢运藏书于安全地带,共同认为天水地处西北一隅,属抗战后方,比较安全。慎重考虑后,邵力子先生毅然决定将全部藏书赠给天水。经过冯国瑞、聂幼莳等人的努力,这批藏书历尽周折,分三次才运回天水。经仔细清点分类,整理出邵力子捐赠图书共1456种13538册,保存于天水市图书馆至今,是我馆古籍藏书的重中之重,也是我市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。
邵力子先生捐赠的藏书中有大量“陕、甘、宁、青”等西北各省地方文献,珍贵稀见的陕西方志为其中特色亮点。方志作为记录地方历史、地理、风俗、人物的重要载体,连接古今。本次展览将带领观众探索中华文明在地域中的独特表达,重温冯国瑞、聂幼莳、汪剑平等天水学人振兴桑梓文化的赤子情怀。
(注:冯国瑞(1901-1963),字仲翔,陇上文化名人、天水籍学者。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,师从王国维、梁启超、陈寅恪等著名大师。主要著述有《壮游草》《张介侯先生年谱》《绛华楼诗集》《守雅堂稿辑存》《麦积山石窟志》《秦州记》《天水出土秦器考》《炳灵寺石窟勘察记》等。
聂幼莳(1907-1978),名从弘,字又赐,晚号病隐居士,天水人。抗战期间,任天水教育局长。创办了《铎声》月刊,对推动战时天水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1939年天水县图书馆成立后任主任。1941年接任馆长,为天水县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。
汪剑平(1890-1951),名青,祖籍浙江吴兴,1939年至1941年任天水县图书馆馆长。著有《轮虱室诗》。)